-
<正>当前,北半球玉米开始播种,巴西第二季玉米播种结束,大豆收获进入尾声,全球农业生产整体较平稳,需关注以下三方面动向。一是大宗农产品供需普遍宽松。除小麦、玉米和食用植物油供需趋于紧平衡外,粮棉糖肉乳等大宗农产品供需普遍较宽松。二是国际农产品价格以涨为主。玉米、大豆、棉花、肉乳价格上涨,大米、小麦、食糖价格下跌。3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食品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6.9%。三是美国肆意加征关税威胁全球农产品贸易。近期美国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不同程度加征关税,严重扰乱国际经贸秩序,招致部分国家采取反制措施,对全球农产品贸易形成冲击。
2025年06期 No.554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4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正>中国支持世界粮食计划署改善吉尔吉斯共和国十万余名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为吉尔吉斯斯坦十万余名学龄儿童提供学校营养餐,这是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通过全球发展与南南合作基金在吉尔吉斯斯坦及中亚地区开展的首个多边合作项目。2025年5月14日,在南部贾拉拉巴德州第86中学举行了援粮交接仪式,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刘江平、奥什州副州长伊利亚斯·塔什巴耶夫,以及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吉尔吉斯斯坦代表中井恒二郎先生出席了活动。
2025年06期 No.554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赵可轩;
<正>根据美国农业部2025年5月《世界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2025/2026年度世界主要农产品供需预测结果简述如下。1谷物2025/2026年度世界谷物供应量将达36.63亿吨(表1),较2024/2025年度估算值增加2785万吨。2025/2026年度世界谷物产量将达28.97亿吨,较2024/2025年度估算值增加5728万吨。2025/2026年度世界谷物消费量将达29.07亿吨,较2024/2025年度估算值增加3844万吨。2025/2026年度世界谷物贸易量(1)将达5.12亿吨,较2024/2025年度估算值增加1757万吨。2025/2026年度世界谷物期末库存量将达7.56亿吨,较2024/2025年度估算值减少1060万吨。
2025年06期 No.554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芳菲;
<正>2025年3月10日,海南自由贸易港迎来一批特殊“旅客”——来自东南亚的优质榴莲种苗在“绿色通道”下快速通关,进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月亮岛隔离区。这一场景折射出我国农业开放的新趋势:自由贸易试验区正通过制度创新和资源整合,推动包括农业在内的传统产业向产业链高端跃迁,助力实现农业高水平开放。那么,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推动农业开放方面已经做了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果?未来还可以做哪些尝试?
2025年06期 No.554 14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陈曦;周献增;
2024年,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开展了“农业对外合作40年的历程与发展”主题征文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现将部分获奖文章予以公开发表,以兹鼓励。
2025年06期 No.554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宋洪远;武继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本文基于日本、韩国、德国、瑞士、荷兰、瑞典、美国7个国家乡村建设与发展实践的典型案例,在系统梳理这些国家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主要做法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不同国家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并结合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围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研究提出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完善人才培养与使用体制机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协调推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现代农业绿色转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2025年06期 No.554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2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倪国华;叶艺华;
农民增收,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挑战,关乎社会稳定,制约着国家现代化进程。本文从农民收入现状出发,以要素配置的逻辑剖析了当前农民增收的关键问题,认为当前在农村与城市、农业及非农部门存在生产要素错配问题限制了农民增收,提出要实现农民增收,需让市场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逐步破除劳动力要素的流动障碍、降低土地要素重新配置的成本、畅通生产要素的流入渠道,让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要素报酬趋同。
2025年06期 No.554 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1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钱龙;钱文荣;
粮食供应链损耗已成为制约农业增效的关键节点。本文从全产业链视角系统探讨了大数据减少粮食损失、提升农业效益的机理,分析了国内应用现状与短板,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技术优化-主体赋能-制度创新”三位一体的优化框架。研究表明,在粮食生产、储运和加工环节,大数据能够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智能化管理、建设标准化流程和开发附加值等方式降低全产业链损耗和增加农业效益,但仍面临整合能力不足、主体应用能力薄弱、政策协同和激励缺位等短板。国际经验表明,加快技术创新、强化主体赋能、完善政策激励是促进粮食减损领域大数据应用的重要举措。据此,提出加快构建粮食全产业链大数据体系、推动精准农业建设、培育复合型人才,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考核的对策建议,为降低粮食损失、增加农业收益提供了系统方案。
2025年06期 No.554 2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陈思玮;刘承芳;
在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亟须乡村人才队伍支撑,但目前乡村人力资本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城乡收入差距、城乡要素流动非对称性壁垒、农村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板、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负担相对较重等因素叠加,农村面临人才留不住、引不来、用不上等困境。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四学一体”创新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的体制机制,以期为农村增活力,助力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人人皆学”覆盖全产业链需求、实现终身技能迭代优化,以“全面学习”实现认知、非认知、身心健康等人力资本的多维发展,以畅通城乡双向要素流动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处处能学”,以数智技术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时时可学”。
2025年06期 No.554 3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1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朱满德;杨慧丽;
持续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对世界主要经济体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通行做法进行经验研究,其中,农业资源丰裕的经济体坚持“立足国内”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通过完善农业生产体系、强化农业物质装备、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等增加自身有效供给并扩大向世界的出口;农业资源稀缺的经济体则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实施农业境外投资战略、开发多元化进口渠道、强化全球供应链韧性、建立生产与贸易协调机制等提升重要农产品国内自给水平。立足中国国情农情和内外环境,一方面,要强化国内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实施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另一方面,要利用全球农业资源和市场,扩大农业境外投资与合作,强化全球农业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把“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粮食安全战略拓展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
2025年06期 No.554 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蓝红星;张熙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采取超常规举措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国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在此背景下,能否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牢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成为世界各国减贫发展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在阐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内在逻辑基础上,梳理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的成效,从“创设一个过渡期、守牢一个底线、锚定一个中心、突出两大重点、提升三个水平”方面,总结提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中国经验,揭示其在更新全球减贫发展理论坐标、提供全球贫困治理中国方案、推动人类共同富裕实践探索方面蕴含的世界意义。
2025年06期 No.554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周密;邵惟肖;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本文以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为核心,从农户韧性、农业韧性和农村韧性三个层面对世界各国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的模式和主要经验进行了全面分析,强调发展县域富民产业要始终紧紧围绕提高农户可持续生计为着眼点,以产业链增值拓展和乡村治理优化为抓手,通过持续提升农业韧性和农村韧性来增强农户韧性,从而达到县域富民产业全面带动农户共同富裕的目的,坚决防止出现县域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替代农民、不惠及农民等现象,要让乡村产业真正成为推动农民增收和防止返贫的富民产业。
2025年06期 No.554 7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天军;闫振宇;
乡村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乡村价值内涵的重新审视。发达国家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结合本国国情采取了不同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国际乡村建设经验归纳为政府引导型、城乡融合型、规划引领型和社区主导型四种模式,对比其共性与差异,剖析其适用条件和局限性,梳理总结中国乡村建设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研究发现,不同模式的乡村建设在政策导向、资金来源、实现路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各有其适用的条件和局限性,但也存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提供、注重挖掘和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注重农民素质的提升等共性。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乡村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稳步升级,三产融合发展日益深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收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但也面临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分布不均,管护机制缺乏;产业发展结构单一、链条短,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基层治理面临自治基础薄弱、治理主体缺失等问题。本文最后提出了国际经验在中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本土化路径。
2025年06期 No.554 8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杨新宇;高鸣;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既是实现乡村善治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本文分析了美国、日本、欧盟等典型发达国家和地区完善乡村治理的经验和规律,梳理了中国健全乡村治理体系面临的现实基础。研究表明:第一,典型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强化政府引领作用、构建多元治理体系、拓展乡村治理领域等手段改进乡村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上述实践探索体现出乡村治理理念服务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领域系统化的国际演进趋势。第二,中国乡村治理体系逐渐完善,但仍存在自治、法治、德治难以形成合力、治理机制不健全、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不高、治理主体能力弱等现实困境与挑战。第三,针对中国健全乡村治理体系面临的现实问题,结合国外乡村治理体系的发展趋势,本文提出完善“三治融合”治理体系、构建开放互动治理机制、打造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多主体治理能力等政策建议。
2025年06期 No.554 95-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何婧;丁鑫;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强化各要素的支持,强化要素间协同作用,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金融支持是发挥资本要素作用的重要途径。中国已经在完善金融政策支持、拓展资金投入渠道和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三个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面临涉农金融政策协同性不足、农村金融服务同质化竞争、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薄弱等挑战。通过梳理日本和法国的制度协同经验,印度和肯尼亚的涉农金融服务创新案例,以及印度和葡萄牙的金融教育实践模式等农村金融支持模式,本文提出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需从政策联动矩阵夯实制度基础、持续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突破服务边界和强化金融教育激活内生需求三方面着手。
2025年06期 No.554 10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陈帅;杨昕沄;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农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本文总结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多维度影响,涵盖土地价值、作物单产、种植结构及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尤其是高温,通常会对作物单产造成负面影响。但农业具有一定的适应潜力,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播种时间和灌溉等策略,可以减轻气候变化的负面效应。然而,现有研究仍不足以揭示具体的适应机制和微观适应行为,特别是气候适应的不平等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低收入地区和弱势群体的适应能力较弱,面临的气候风险更大,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平等性。因此,制定精准的气候适应政策至关重要,政策应推动应对与适应协同,完善激励机制,并通过跨区域利益补偿机制,提升各地区的适应能力。总之,未来的气候适应政策应注重微观适应机制和气候不平等问题,通过多学科合作提升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6期 No.554 11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