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 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与贸易形势月报(第47期)

    <正>当前北半球正值收获季,南半球处于冬季作物生长中后期,需关注三方面动向。一是大宗农产品供需预计普遍宽松。预计2025/2026年度全球谷物和油籽均增产,棉花减产,除食用植物油供需偏紧外,农产品供应形势总体良好。二是国际农产品价格以跌为主。牛肉、羊肉和乳制品价格上涨,大米、小麦、玉米、棉花和鸡蛋价格下跌。7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食品价格指数环比上涨1.6%、同比上涨7.6%。三是国际谷物价格走低加剧国内粮价下行压力。当前我国秋粮收获稳步推进、即将集中上市,而国际大米、小麦、玉米价格承压下行,加剧了国内粮价下行压力。

    2025年10期 No.558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国际粮农动态:中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南南及三方合作基金已惠及全球逾10万名农户等4则

    <正>中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南南及三方合作基金已惠及全球逾10万名农户2024年,国际社会面临多重挑战:贫困问题根深蒂固,粮食安全不断恶化,气候变化持续加剧;叠加地缘政治紧张、经济局势动荡与频繁的气候灾害,全球粮食体系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约7.33亿人食不果腹,近7亿人仍深陷极端贫困。

    2025年10期 No.558 13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2025年9月世界农产品供需形势预测简报

    刘丽佳;

    <正>根据美国农业部2025年9月《世界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2025/2026年度世界主要农产品供需预测结果简述如下。1 谷物2025/2026年度世界谷物供应量将达36.94亿吨(表1),较2024/2025年度估算值增加4 488万吨,比8月预测值上调1 241万吨。2025/2026年度世界谷物产量将达29.30亿吨,较2024/2025年度估算值增加7 809万吨,比8月预测值上调985万吨。

    2025年10期 No.558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农业贸易百问:中国美食如何融入韩国饮食潮流?

    任慧;刘文泽;

    <正>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农产品贸易曾步入迅速发展的“甜蜜期”。中国于2005年成为韩国最大农产品贸易伙伴。但2016年起,双边农产品贸易增速由8.3%(1992—2015年)放缓至5%(2016—2021年)。直至2022年,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疫后免签试行及韩国新政府释放修好信号等多重利好推动下,中韩农产品贸易呈现回暖趋势。如今,从上海街头聚集的韩国游客到韩国本土兴起的麻辣烫、糖葫芦等风潮,都显示出两国消费与文化互动不断增强,中国食品有望更深入走进韩国日常消费市场。

    2025年10期 No.558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推进三大区域农业对外合作的路径探析

    祁梦超;

    <正>东盟、非洲、太平洋岛国区域各国均为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农业合作密切友好,重视粮食安全,适合发展多种特色农业产业,与我国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合作格局。东盟是世界最重要的稻米产区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区,占据全球出口供应主要份额;非洲耕地开垦潜力大,粮食自给需求高,适合发展多种经济作物、畜牧业和远洋渔业;太平洋岛国拥有极为丰富的渔业资源,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加工有开发空间。

    2025年10期 No.558 14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类型特征

    王宏磊;宋雨星;孔双阳;曾子心;张兆方;

    <正>2025年5月20日,中国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以及巴西巴拉那州马黛茶农林复合系统、墨西哥特拉斯卡拉梅塔潘特尔传统梯田农业系统和西班牙兰萨罗特岛火山岩沙地农业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截至2025年9月,全球共有29个国家的102项传统农业系统入选GIAHS保护名录,其中,中国有25项,数量居世界首位。为全面把握GIAHS发展现状,本文将系统梳理GIAHS在全球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及类型特征。

    2025年10期 No.558 14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大食物观对世界农业发展的意义

    樊胜根;周晓时;

    在粮食安全、资源约束与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交织背景下,世界农业发展亟须突破传统范式,寻求系统性转型路径。中国提出并积极践行的大食物观,主张突破传统耕地依赖,立足整个国土资源拓展食物来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为全球农食系统转型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文系统阐释了大食物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逻辑,剖析全球农食系统转型的主要困境,总结中国在提升食物供给韧性和多样化方面的政策成效,进一步论证该理念在拓展粮食安全内涵、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拓宽各国发展路径选择等方面的普适价值。研究认为,大食物观的核心理论贡献在于构建了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的“生态比较优势”新范式,强调通过优化空间布局与全链条整合提升综合效益。本文探讨了将该理念转化为全球行动的可能路径,包括深化“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加强农业科技合作、构建国际贸易新秩序及应对气候变化等的挑战,推动全球农食系统向更具韧性、可持续的方向演进。

    2025年10期 No.558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路径创新与长效机制研究

    赵启然;李欣荣;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冲突与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当前全球粮食安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以“耕地-谷物”为核心的传统食物供给模式,虽有效保障了数量安全,但在满足消费结构升级、营养健康需求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多元目标方面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已成为新时代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战略核心和必然选择。本文系统分析了耕地资源刚性约束与居民食物消费升级所带来的双重压力,深入剖析了食物供给转型面临的技术创新不足、市场供需循环不畅和制度保障滞后三大瓶颈问题,并提出应从技术维度聚焦种源研发与生态模式创新,从市场维度优化内外供需循环体系,从制度维度完善政策支持与协同治理机制,以全面提升中国食物安全保障体系的韧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2025年10期 No.558 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2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全球视角下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进展、挑战与对策

    冯晓龙;许雪珍;

    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对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意义重大,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焦点议题。本文基于全球视角,聚焦水稻、畜牧业、能源、减少食物损失浪费、膳食结构转型和生态系统等减排固碳关键领域,系统分析了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的进展、挑战与对策。全球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进展体现为供给侧技术和管理改进、需求侧食物消费转型升级,以及生态系统碳汇潜力扩大。同时,转型战略目标、政策体系、行动实践、技术创新取得显著进展。但总体来看,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仍面临国际承诺认识不足、战略规划与制度政策缺位、资金不足、方法支撑体系尚未健全等挑战。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是系统工程,未来需要实现供需两端减排协同,持续扩大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以增强全球承诺共识、制定国家战略和行动方案、创新转型投融资体系和构建评估方法支撑体系等为重要抓手,系统推进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

    2025年10期 No.558 2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国际新蛋白产业发展的缘起、现状及挑战:一个文献综述

    龙文进;袁之名;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环境压力加剧和消费观念转变,传统动物蛋白生产面临着资源约束、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多重挑战。新蛋白产业作为一种创新性解决方案应运而生,涵盖植物蛋白、细胞培养肉、发酵蛋白、昆虫蛋白等多种技术路径。本文通过梳理国际新蛋白产业发展的相关文献,系统分析了国际新蛋白产业兴起的深层原因、当前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挑战。研究发现,新蛋白产业在保障全球食物安全、维护人类营养健康、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全球投资热点和政策关注焦点。目前植物基蛋白的市场成熟度增强,细胞培养蛋白发展取得新突破,发酵蛋白逐渐兴起,新蛋白产业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新赛道。然而,新蛋白产业发展仍面临生产端技术瓶颈、消费端接受度有限、政策监管不完善、伦理宗教质疑等挑战。新蛋白产业作为未来全球农业食物系列转型的重要方向,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推动产业从概念验证向规模化应用转变。

    2025年10期 No.558 4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挑战机遇、经验借鉴与推进路径

    张哲晰;杨玉洁;黄雨;曹芳芳;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本文研究按照“研判现实基础—借鉴国际经验—谋划政策框架”的思路展开,得出:中国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农业强国的历史机遇期,具有制度、食物多样、后发赶超、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但也面临来自禀赋条件、膳食结构、国际环境不确定性等多重约束。纵观典型国家和地区,其通过挖掘本土资源禀赋,释放农业生产潜力;强化科技研发推广,筑牢技术支撑体系;践行生态低碳路径,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完善保障激励机制,激发生产者内生动力等方面确保食物供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综合来看,中国应从完善顶层设计、丰富食物来源、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优化消费观念、突出绿色发展、提高产业韧性等维度发力,推动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2025年10期 No.558 5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碳中和目标下日本农业政策新动向及启示借鉴

    王国华;

    低碳绿色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日本基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倾全力打造低碳绿色农业。具体政策动向是2021年出台“绿色粮食体系战略”,设定了高水准的战略目标,通过制定法律、出台财政金融和税收优惠措施、实施绿色农业补贴、推行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建立“碳标签”和“碳信用”制度,积极进行低碳农业技术创新和应用、重视消费端的低碳减排、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智慧农业等措施,推动战略目标的达成。借鉴日本的经验,基于低碳农业与粮食安全协同推进的视角,中国应完善农业碳汇价值实现的政策体系,深化低碳绿色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探索与低碳目标相契合的农业生产模式,多项举措统筹推进,共同助力农业低碳转型和粮食的稳定供给。

    2025年10期 No.558 6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新乡村主义: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新交融下的乡村设计哲学

    周武忠;

    本文围绕新乡村主义展开系统研究,旨在解决传统乡村建设理论难以适配当代乡村振兴复杂性的核心科学问题。研究发现:新乡村主义“一二三四”核心框架可有效破解乡村要素失衡、文化符号化、技术赋能不均等现实困境;通过江阴农村园林化实验、安吉深溪村活化等12个跨区实践案例验证,该理论在提升乡村产业附加值、优化人才留存率、保护文化本真性等方面具备显著实践价值;从乡村振兴五大路径切入,可形成“理论-实践”双向反哺机制,为东西部乡村差异化发展提供适配方案。本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兼具理论系统性与实践可操作性的新范式,丰富了设计哲学与乡村研究的交叉领域成果,在原来新乡村主义核心框架的基础上升华到五大路径。

    2025年10期 No.558 7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4K]
    [下载次数:4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乡村治理有效的实践路径与运行机理——基于集体行动视角的多案例分析

    王进;冯仁丽;

    集体行动逻辑以统筹乡村资源和多元主体参与为前提,以内外主体联动重塑乡村治理结构为动力,旨在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并行治理逻辑的效能割裂,推进乡村治理有效。本文基于赋权理论与社会建构理论,构建“结构-效能”分析框架,并结合3个典型村庄案例,深入剖析乡村治理有效的实践路径与运行机理。研究发现,乡村治理有效的运行机理在于:遵循个体、组织、村社的多维赋权逻辑,通过建构文化联结、利益联结、制度联结等关系网络,进一步形成情感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并最终在集体共识建构的基础上促进乡村集体行动。其中,资源禀赋与核心行动者特质是不同乡村治理路径选择的关键。因此,面向实践,应从集体行动视角出发,充分挖掘属地资源优势,推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村社的集体统筹功能,确立与地方发展特征相契合的治理路径,进而实现乡村和谐有序与治理有效的协同互动。

    2025年10期 No.558 9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3K]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数字素养与农户家庭收入流动性——基于生产要素配置视角

    马红梅;毛德姿;

    提高农户收入流动性是破解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切入口,关系到“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本文采用2018—202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素养对农户家庭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素养对农户家庭收入流动性具有显著的向上促进作用,且对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具有底层保护效应和顶层突破效应;分不同家庭结构研究发现,数字素养能够显著增加农业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的收入流动性;数字素养通过促进土地、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再配置,拓宽农户家庭收入渠道,推动收入向上流动;数字素养促进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内外在环境的支撑,数字经济的发展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对数字素养促进农户家庭收入向上流动具有助推作用。据此,本文建议应积极推进农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深化农村要素市场数字化改革;注重家庭禀赋差异,分类分型实现数字素养提升策略;完善数字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数字化进程;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户家庭认知能力。

    2025年10期 No.558 10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下载次数:3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门诊统筹对农村中老年人消费的影响研究——来自新农合的证据

    李立清;罗茜妮;

    农村中老年人作为中国重要消费群体,激发其消费活力对扩大内需、增民生福祉意义重大。本文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四期面板数据,实证探究新农合门诊统筹政策对农村中老年人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该政策显著推动农村中老年家庭总消费增长29.1%,且优化了消费结构,表现为生活及居住消费增加、医疗消费占比降低。异质性分析表明,不单独筹资模式、多元开展形式和高保障水平的新农合门诊统筹更能促消费,且政策对低收入、慢性病及中西部地区群体的消费促进效果更显著。机制分析显示,该政策通过减负、健康和收入效应影响消费,门诊自付费用、门诊就诊率及劳动时间发挥中介作用,在减轻慢性病患者门诊自付费用、延长中年人及低龄老人劳动时间方面成效突出。随着城乡医保一体化推进,本文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提供实证经验与政策优化思路,助力挖掘农村中老年人消费潜力。未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政策应着重优化报销政策与强化医疗服务供给、实施差异化保障策略、聚焦农村中老年人多元需求。

    2025年10期 No.558 11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4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